第一條
為了加強城市排水管理,保障城市排水設施安全正常運行,防治城市水環(huán)境污染,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國務院對確需保留的行政審批項目設定行政許可的決定》(國務院令第412號),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申請城市排水許可,對排水戶向城市排水管網及其附屬設施排放污水的活動實施監(jiān)督管理,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
排水戶向城市排水管網及其附屬設施排放污水,應當按照本辦法的規(guī)定,申請領取城市排水許可證書。
未取得城市排水許可證書,排水戶不得向城市排水管網及其附屬設施排放污水。
第四條
本辦法所稱排水戶,是指因從事制造、建筑、電力和燃氣生產、科研、衛(wèi)生、住宿餐飲、娛樂經營、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等活動向城市排水管網及其附屬設施排放污水的單位和個體經營者。
第五條
國務院建設主管部門負責全國城市排水許可的監(jiān)督管理。
省、自治區(qū)人民政府建設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qū)域內城市排水許可的監(jiān)督管理。
直轄市、市、縣人民政府負責城市排水管理的部門(以下簡稱排水管理部門)負責本行政區(qū)域內城市排水許可證書的頒發(fā)和管理。
第六條
在城市排水管網及其附屬設施覆蓋范圍內,排水戶應當按照城市排水規(guī)劃等有關要求,將污水排入城市排水管網及其附屬設施。
第七條
排水戶需要向城市排水管網及其附屬設施排放污水的,應當持有關材料向所在地排水管理部門申請辦理城市排水許可證書。排水管理部門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20日內作出決定。
本辦法實施前已向城市排水管網及其附屬設施排放污水的排水戶,應當按照前款規(guī)定申請辦理城市排水許可證書。對符合許可條件的,予以核發(fā)城市排水許可證書;對不符合許可條件的,由排水管理部門責令限期改正,符合條件后,予以核發(fā)城市排水許可證書。
第八條
符合以下條件的,予以核發(fā)城市排水許可證
城市排水許可證
書:
(一)污水排放口的設置符合城市排水規(guī)劃的要求;
(二)排放的污水符合《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質標準》(CJ3082)等有關標準和規(guī)定,其中,經由城市排水管網及其附屬設施后不進入污水處理廠、直接排入水體的污水,還應當符合《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或者有關行業(yè)標準;
(三)已按規(guī)定建設相應的污水處理設施;
(四)已在排放口設置專用檢測井;
(五)排放污水易對城市排水管網及其附屬設施正常運行造成危害的重點排污工業(yè)企業(yè),已在排放口安裝能夠對水量、pH、CODcr(或TOC)進行檢測的在線檢測裝置;其他重點排污工業(yè)企業(yè)和重點排水戶,具備對水量、pH、CODcr、SS和氨氮等進行檢測的能力和相應的水量、水質檢測制度;
(六)對各類施工作業(yè)臨時排水中有沉淀物,足以造成排水管網及其附屬設施堵塞或者損壞的,排水戶已修建預沉設施,且排放污水符合本條第二項規(guī)定的標準。
重點排污工業(yè)企業(yè)和重點排水戶,由排水管理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確定并向社會公布。
第九條
申請辦理城市排水許可證書,應當如實提交下列材料:
(一)城市排水許可申請表;
(二)有關專用檢測井、污水排放口位置和口徑的圖紙及說明材料;
(三)按規(guī)定建設污水處理設施的有關材料;
(四)排水許可申請受理之日前一個月內由具有計量認證資格的排水監(jiān)測機構出具的排水水質、水量檢測報告;
(五)排放污水易對城市排水管網及其附屬設施正常運行造成危害的重點排污工業(yè)企業(yè),應當提供已在排放口安裝能夠對水量、pH、CODcr(或TOC)進行檢測的在線檢測裝置的有關材料;其他重點排污工業(yè)企業(yè)和重點排水戶,應當提供具備檢測水量、pH、CODcr、SS和氨氮能力及檢測制度的材料。
第十條
城市排水許可證書的有效期為5年。因建設施工需要向城市排水管網及其附屬設施臨時排放污水的,城市排水許可證書的有效期,由排水管理部門根據排水狀況具體確定,但最長不得超過施工期限。
第十一條
城市排水許可證書有效期滿需要繼續(xù)排放污水的,排水戶應當在有效期屆滿30日前,向排水管理部門提出申請。排水管理部門應當根據申請,在有效期屆滿前作出是否準予延續(xù)的決定。準予延續(xù)的,有效期延續(xù)5年。
排水戶在城市排水許可證書有效期內,嚴格按照許可內容排放污水的,有效期屆滿時,經原批準機關同意,可不再審查,城市排水許可證書有效期延期5年。
第十二條
排水戶應當按照許可的排水種類、總量、時限、排放口位置和數量、排放的污染物種類和濃度等排放污水。
重點排污工業(yè)企業(yè)和重點排水戶應當將按照水量、水質檢測制度檢測的數據定期報排水管理部門。
需要變更排水許可內容的,排水戶應當按照本辦法規(guī)定,向所在地排水管理部門重新申請辦理城市排水許可證書。
第十三條
在汛期或者發(fā)生其他特殊情況時,排水戶應當服從排水管理部門的統一調度,按照要求排放污水。
第十四條
排水戶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未取得城市排水許可證書,向城市排水管網及其附屬設施排放污水;
(二)超過城市排水許可證書有效期限向城市排水管網及其附屬設施排放污水;
(三)違反城市排水許可證書規(guī)定的內容,向城市排水管網及其附屬設施排放污水;
(四)向城市排水管網及其附屬設施排放劇毒物質、易燃易爆物質和有害氣體等;
(五)堵塞城市排水管網或者向城市排水管網及其附屬設施內傾倒垃圾、渣土、施工泥漿等易堵塞物;
(六)擅自占壓、拆卸、移動和穿鑿城市排水管網及其附屬設施;
(七)擅自向城市排水管網及其附屬設施加壓排放污水;
(八)其他損害城市排水管網及其附屬設施正常運行的行為。
第十五條
排水管理部門應當依照有關法律、法規(guī)和本辦法的規(guī)定,對排水戶排放污水的情況實施監(jiān)督檢查。
第十六條
排水管理部門履行監(jiān)督檢查職責時,有權采取下列措施:
(一)進入現場開展檢查;
(二)要求被檢查排水戶出示城市排水許可證書;
(三)查閱、復制有關文件和材料;
(四)要求被檢查的單位就有關問題做出說明;
(五)糾正違反有關法律、法規(guī)和本辦法規(guī)定的行為。
第十七條
排水管理部門應當委托具有計量認證資格的排水監(jiān)測機構定期對排水戶排放污水的水質進行檢測,并向社會公開檢測結果。
第十八條
排水管理部門依法對排水戶實施監(jiān)督檢查,有關單位和個人不得拒絕或者阻撓。
被檢查單位應當接受監(jiān)督檢查,并提供工作方便。
排水管理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對知悉的被檢查單位的商業(yè)秘密負有保密義務。
第十九條
對經由城市排水管網及其附屬設施后不進入污水處理廠、直接排入水體的污水,排水管理部門應當定期進行水質檢測。發(fā)現污水水質不符合《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或者有關行業(yè)標準的,排水管理部門應當立即查明原因。
經排查發(fā)現排水戶排放污水的水質不符合排水許可要求的,排水管理部門應當責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仍不符合排水許可要求的,撤回城市排水許可證書,禁止其向城市排水管網及其附屬設施排放污水,并將有關情況及處理結果告知同級環(huán)保部門。
第二十條
排水管理部門應當將監(jiān)督檢查的情況及有關問題的處理結果向社會公開。
第二十一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作出排水許可決定的排水管理部門或者其上級行政機關依據職權或者根據利害關系人的請求,可以撤銷城市排水許可證書:
(一)排水管理部門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作出準予城市排水許可決定的;
(二)超越法定職權作出準予城市排水許可決定的;
(三)違反法定程序作出準予城市排水許可決定的;
(四)對不符合許可條件的申請人作出準予許可決定的;
(五)依法可以撤銷城市排水許可的其他情形。
排水戶以欺騙、賄賂等不正當手段取得城市排水許可的,應當予以撤銷。
第二十二條
排水管理部門在辦理城市排水許可過程中不得收費。
排水管理部門實施排水許可所需經費,應當列入排水管理部門的預算,由本級財政予以保障,按照批準的預算予以核撥。
第二十三條
違反本辦法第六條規(guī)定,排水戶未將污水排入城市排水管網及其附屬設施的,由排水管理部門給予警告,責令限期改正,并可處以5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四條
排水戶違反本辦法第十四條規(guī)定的,由排水管理部門給予警告,責令限期改正,并可處以1萬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
第二十五條
排水戶造成城市排水管網及其附屬設施損壞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第二十六條
城市排水許可證書的格式由國務院建設主管部門統一規(guī)定,省、自治區(qū)人民政府建設主管部門和直轄市人民政府排水管理部門組織印制。
城市排水許可申請表由國務院建設主管部門制定推薦格式,直轄市、市、縣人民政府排水管理部門參照印制。
第二十七條
排水管理部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上級行政主管部門或者監(jiān)察機關責令改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對不符合本規(guī)定條件的申請人準予排水許可的;
(二)對符合本規(guī)定條件的申請人不予核發(fā)排水許可證書或者不在法定期限內作出準予許可決定的;
(三)對符合法定條件的申請不予受理的;
(四)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財物或者其他好處的;
(五)不依法履行監(jiān)督管理職責或者監(jiān)督不力,造成嚴重后果的。
第二十八條
本辦法自2007年3月1日起施行。1994年5月20日建設部頒布的《城市排水許可管理辦法》(建城[1994]330號)同時廢止。
本辦法施行前建設部發(fā)布規(guī)章的規(guī)定與本辦法的規(guī)定不一致的,以本辦法為準。